一、治则
(一)利小便
太阳病,关筛疼痛而烦,脉沉而细者,此名湿痹。湿痹之候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当利其小便。
【译文】
病人具有太阳表证,并见骨节疼痛剧烈,脉沉而细者,称为湿痹。湿痹的主要证候是小便不利,大便溏薄而易于排解,治疗时应以利其小便为主,使湿邪从小便而去,水行湿化,则大便之泄泻可愈,湿痹得除。
【解读】
湿为六淫之一,湿从外入,则先伤太阳而见表证。湿邪为患,易于流注关节,阻遏阳气,致血行不利,所以关节疼痛而剧烈。烦:此引申为剧烈之意,形容关节疼痛的程度。湿为阴邪,其性濡滞重浊,湿邪为患,影响营卫气血的运行,故脉沉而细。如果湿从内生,影响脏腑的气化功能,则可见小便不利;湿盛于里而下趋,故大便溏薄且排解畅快。对于里湿证,应当因势利导,采取通利小便之法,使湿有去路。小便通利,湿从下出,阳气宣通,其病自愈。
该征的主要脉症:关节疼痛而烦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脉沉细。
病机:卫阳不固而湿淫于外,脾阳失运而湿困于中。
治法:利小便通阳以先治内湿,兼祛风胜湿以治外湿。
(二)发汗
风湿相搏,一身尽疼痛,法当汗出而解,值天阴雨不止,醫云此可发汗,汗之病不愈者,何也?盖发其汗,汗大出者,但风气去,湿气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风湿者,发其汗,但微微似欲出汗者,风湿俱去也。
【译文】
风湿相合,侵袭病人体表,阴遏经络关节,营卫气血不利,病久全身疼痛,这是病邪在表,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来解除表湿。如果适逢阴雨连绵之际,有医生问:风湿可以发汗,但发汗之后,病却不愈的,这是什么缘故呢?这是由于发汗太过,导致汗出太急太多,以致风邪虽外解,湿邪却依然存在,所以病不愈。因此,风湿病使用汗法应当是使全身微微湿润,似有汗出的样子,才能使风与湿邪俱除。
【解读】
风湿之邪相互搏结,侵袭肌表,痹于全身筋骨关节皮肉之间,阻遏阳气,则周身疼痛,此为风湿在表,当用汗法,使风湿之邪从汗而解。若逢阴雨连绵的天气,用汗法后病未愈者,是由于发汗不当的缘故。因风为阳邪,其性轻扬,易于表散,湿为阴邪,其性黏滞,难以速去,如发汗不当,致汗出太急太多,就只能祛除风邪,而湿邪仍在。加之连日阴雨,空气中湿度较大,则妨碍体内湿邪的排除;汗出肌腠空疏,外湿又易乘虚而入,所以病不能愈。因此,风湿在表,使用汗法,须使周身感觉微微湿润,似有汗出的样子,这样才能使阳气内蒸但不随大汗而骤泄,渐周流于肌肉关节之间,湿邪自无容留之处,即可与风邪俱去。
二、证治
(一)寒湿在表 (麻黄加术汤证)
湿家身烦疼,可舆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【译文】
湿症患者若身体疼痛剧烈的,宜用麻黄加术汤发汗,慎不可用火法迫汗。
【解读】
寒郁肌腠,湿滞筋骨,表阳被遏,营卫运行不利,所以身体疼痛剧烈。可用麻黄加术汤发汗以散寒祛湿,但不能用火法迫汗,因为火法取汗较暴急,易致大汗淋漓,而湿性黏滞,不易骤除,这样湿邪反不得去,病必不除。此外,火热内攻(指用熏蒸、热熨、艾灸、温针等火法外治,迫使发汗),如果与湿相合,可能引起发黄、发痉、衄血等变证,故寒湿在表之表实证,禁用火攻。
该证的主要脉症:身体疼痛剧烈,兼有周身酸懒,四肢沉重,以及躁扰不宁,卧坐不适,发热、恶寒、无汗,或一身浮脚,小便不利。舌苔白腻,脉象浮紧或浮濡。
病机:寒湿痹阻,阳郁不伸。
治法:散寒除湿,微汗解表。
主方:麻黄加术汤方
麻黄三两(去节)、桂枝二两(去皮)、甘草一两(炙)、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、白术四两。
上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使水减去二升,去上沫,然后加上其它药,煮取二升半,去渣,温服八合,卧床覆被,发取微汗。
本方妙在麻黄与白术的配伍,麻黄汤本为发汗之峻剂,而得白术相配,则发汗而不致太过,白术善驱里湿,与麻黄为伍,则能并祛表里之湿。
注意事项:
(1)本方宜先煮麻黄,并“去上沫”,因麻黄之沫能“令人烦”致上气咳逆,故先煎之,以去其副作用。
(2)原方麻黄“去节”者,无论麻黄根或茎间之节,能止汗,故宜去之。
(3)风湿热痹者忌用。
(二)风湿在表(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)
病者一身尽疼,发热,日晡所剧者,名风湿。此病伤于汗出当风,或久伤取冷所致也。可與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。
【译文】
病人周身疼痛,发热,每到下午三时至五时左右便加剧,这是风湿病。此病是由于汗出之际受风,或者长期过度贪凉所引起的,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。
【解读】
本证既名曰“风湿”,表明其病乃由风湿为患。风湿侵袭,滞留肌表,邪正相争,故周身疼痛,发热。且其发热于“日晡所剧”,日晡所,指下午三时至五时左右,即申时。对此机理,注家见解不一,如赵以德认为邪在肌肉,与脾胃有关,日晡为阳明所主,邪正相争,故病剧;徐忠可认为邪在皮毛,与肺金有关,日晡为肺金所主,此时助邪为虐”,故病剧:曹家达认为病属风湿,而日晡属太阴湿土,此时湿气加重,故病剧。三者虽着眼点不同,但都认为与邪正消长有关,由此可明其理,即风为阳邪,易于化热化燥,湿虽为阴,但与风邪相互搏结则欲将化热,而阳明为燥土,故日晡阳明主旺之时助其燥热,以致发热“日晡所剧”。
本病的成因,原文指出是“伤于汗出当风,或久伤取冷”,即因汗出腠理空疏之时感受风邪,致汗液留着之湿与风相合;或由于炎热之时过度贪冷,如久居阴凉之处,或时常饮冷等,导致湿从外入。故当解表除湿,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。
该征的主要脉症:一身尽疼,发热,日晡所剧,苔白腻,脉浮缓或满濡数。因为阴邪与阳邪相合在阴阳交会之日晡时,容易化热化燥而风邪属无形的阳邪,湿邪属有形的阴邪。今风湿二邪相搏,风邪自盛于阳,湿邪自旺于阴,两邪交争,化热化燥,故发热每每在日晡时(即阴阳交会而阳气偏盛之时)加剧。
病机:风湿化热化燥之表实。
治法:祛风除湿,轻清宣化。
主方: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
麻黄半两(去节、汤泡)、甘草一两(灸)、薏苡仁半两,杏仁十个(去皮尖,炒)。
上药共锉麻豆大小,每服四钱七,用水一盏半,煮至八分,去渣,温服,发取微汗,要避风寒。
方中麻黄解表发汗,以宣散肌表的风湿;杏仁宣利肺气,以助麻黄之力;薏苡仁甘淡,微寒,既可利除湿,又制约麻黄之温性,以免其助热化燥之势;甘草和中。诸药共用,轻清宣化,使风湿之邪从微汗而解。
注意事项:
本方的煎服法丹波元简谓:“此方剂小,而煎法与诸方异。盖后人所改定,《外台・脚气门》所载却是原方。”据《外台秘要》十五卷脚气门载:“疗湿家始得病时,可与薏苡麻黄汤方,用薏苡半斤,麻黄去节四两,甘草炙、杏仁各二两。上四味,以水五升。煮取二升,分再服,汗出即愈。”此可供临床参考。
注:薏苡仁半升,约75克;麻黄四两,约63克(以一两15.62克计)。
(三)风湿兼气虚(防己黄芪汤证)
风湿,脉浮,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主之。
【译文】
表虚风湿的证候,风邪在表,故脉浮,湿邪在表,故身重,表虚不固,卫阳虚弱,故汗出恶风,应该用防己黄芪汤治疗。本方能调和营卫,益气固表,又能祛风化湿。
【解读】
风袭肤表,故令脉浮;湿郁肌腠经络,所以身体沉重,此皆外受风湿之症。风湿在表,法当汗解,然未发汗而汗已出,并伴恶风,显为肌腠疏松,卫阳素虚之象。对此风湿表虚之证,已非一般汗法所宜,而当益气固表除湿,方用防己黄芪汤。
该征的主要脉症:身重,汗出恶风,小便短少,肢软乏力,舌淡,苔白润,脉浮,或兼风水。
病机:风湿兼气虚。
治法:祛风除湿,益气固表。
主方:防己黄芪汤方
防己一两、甘草半两(炒)、白术七钱半、黄芪一两一分(去芦)。
上药共锉麻豆大,毎次抄取五钱七,生姜四片,大枣一枚,水一盏半,煎至八分,去渣,温服,良久再服一次。喘者加麻黄半两,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,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,下有沉寒者加细辛三分。服后当如虫行皮中,徙腰下如冰,坐被上,又以一被绕腰以下,温令微汗,助之以温,远之以寒,以助阳行湿,发取微汗,其病当愈。
方中防己祛风除湿,黄芪补气固表,二者相配,使祛风不伤正,固表不留邪。白术健牌胜湿,既能协防己除湿,又可助黄芪固表。生姜与大枣调和营卫,甘草培土和中。诸药共用,使卫阳振,运行周身,风湿外达,故服药后出现“如虫行皮中”的感觉。“从腰下如冰”是湿欲下行而卫阳尚无力振奋,故 当“令患者坐被上,又以一被绕腰以下”,意在湿暖助阳,使之蒸蒸发越,借微汗以驱除湿邪。方后加减:如果风邪犯肺,致肺气失宣而喘者,加麻黄宣平喘;湿困脾胃,血脉不畅致脘腹疼痛者,加芍药以行痹缓痛;若下焦阳虚,气逆上冲者,加桂枝温阳化气,降逆平冲;下焦素有寒湿痹着者,加细辛以温散陈寒。
注意事项:
汉防已服用过量会出现血红蛋白尿、恶心呕吐、头晕寒战、呼吸窘迫,甚至发生急性肾小球坏死等副作用,故临床运用时应注意。
三、误下证
(一)湿病误下变证
湿家,其人但头汗出,背强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则哕,或胸满,小便不利一云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热,胸上有寒,渴欲得饮而不能饮,则口燥烦也。
【译文】
患湿病的人唯独头部出汗,脊背强滞不舒,因冷而想盖被、近火以取暖。治疗时应温经散寒,助阳化湿。如果此证过早使用攻下法,则会出现呃逆或胸中满闷,小便不利,舌上湿润白滑,似苔非苔。这是由于下焦有热,上焦有寒所致。此外,虽然渴欲饮水却又喝不下去,以致口燥特别严重。
【解读】
寒湿在表,阻遏阳气,卫阳不得外达,肌表失煦,故欲益被、近火以御其寒;阳气被郁,不得外达遂逆而上越,故但头汗出;寒湿滞留太阳经脉,经气不利,则项背强滞不舒。寒湿在表,法当温散寒湿,宣通阳气。如果误用攻下,不仅病邪难去,反而更伤其阳,导致变证迭出。苦寒攻下,损伤中阳,胃气虚逆,则呃逆;寒湿滞于上焦,肺失宣肃,通调失职,所以胸中满闷,小便不利。下焦郁热熏蒸上焦寒湿,升腾于上,所以舌上湿润白滑,似苔非苔。由于乃上焦有寒,水津失布,而非津液不足,所以病人虽觉口渴欲饮水却又饮不下去,故觉口燥明显。
(二)湿病误下坏证
湿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,死;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【译文】
患湿病之人,若误用下法,见额上汗出,息微气喘,小便清长而频数的,预后不良;或者表现为大便泻下不止的,预后亦险恶。
【解读】
湿邪在表,法当微汗;湿邪在里,当利小便。若非化燥成实,切不可使用下法。若误用攻下,重伤阳气,虚阳上越,则额上汗出,息微气喘,肾阳衰惫,故小便清长频数(或小便不利)。上述证候为阳气衰微,其预后不佳。如果误下后,大便泻利不止的,不仅阴液将竭,而且脾肾已败,故亦属危候。此外,临证必然伴有脉沉微、肢厥、神疲欲寐等脉症。